近日,《海峡导报》专版报道厦门新机场建设实现我国首例超大面积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智慧感知,打造大型填海造地精品化工程。这背后的创新技术——“天—空—地”多源立体化协同监测技术,由我院肖朝昀教授团队研发。
《海峡导报》专版报道
厦门新机场造地工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地基处理后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标准要求极高。为满足严格要求,针对机场造地工程地基处理地层沉降变形、地下水与土体孔压变化等多源感知问题,肖朝昀教授团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发出了全新的监测技术——“天—空—地”协同监测技术。
厦门新机场施工现场
该技术可实现大面积堆载预压地基处理地层多物理量感知,并建立了填海造地工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孔压及水位等多物理量感知矩阵。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云—雾—端”去中心全域智慧感知技术与“天—空—地”多源立体化协同监测技术及装备。其中,一体化超大量程磁致式沉降仪可实现数十米超深地层全深度范围内多位置地层沉降变形感知,满足超深淤泥大变形沉降监测要求。同时,高精度数字式渗压计和水位计等各类感知传感则适应海域腐蚀环境及现场复杂吹填与倒载施工工况。
除了在施工现场软基中布设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肖朝昀教授团队还创造性地引入了云边计算技术。低功耗智能监测终端(AI智能云盒)具有前端计算、智能分析、手机蓝牙智慧查、可自主变频率及适应无网络环境等功能。通过蓝牙连接AI智能云盒,工程现场可以直接查看数据,且技术人员现场可对设备进行配置,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后端融合监控大厅数据可视化、数据地图、预警报警与深度学习预测的地基处理数智云平台则为用户与现场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登录网页掌握最新的软基监控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肖朝昀教授团队还引入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预测算法,实时动态预测工后沉降,更科学地考虑场区地质差异基础上预测卸载时间,为加快推进交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峡导报》报道称,如今,厦门新机场已全面动工,大面积造地工程地基处理“天—空—地”全域实时智慧感知系统,集中高效展示工程状态、动态指导施工、提质增效、提升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化造地工程;该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大面积造地与地基处理工程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未来可向同行业领域推广应用,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肖朝昀教授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为厦门新机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们的成果不仅为厦门新机场的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AI智能云盒
大量程磁致式沉降仪
吹填堆载
肖朝昀教授长期从事地铁、公路隧道、深基坑、软基处理、桥梁等土木领域智慧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致力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代表性工程包括国内第一条和第三条采用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填海造地地基处理等。围绕“前端感知-风险定位-多数据融合灾变预测”研发相应技术与装备,已研发领先的位移绳(测量绳)、多物理量复合传感器、一体化超大量程磁致式沉降仪等智慧感知传感器;可实现现场风险可视化的AI智能云盒;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数据融合灾变预测的智慧感知云监测平台等。
(转自tyc8722太阳集团城主页新闻)